7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发布会内容一起看。 
上半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措施,目前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我们也很关心下半年人民银行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方面还会采取哪些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围绕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强化货币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信贷政策方面,强化政策引导和考核评估。持续完善政策框架,推动出台《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系统加大对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领域信贷投放。完善“五篇大文章”考核评估机制,形成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效果评估的工作闭环。发挥好金融支持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提质升级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保障外贸企业融资需求,优化跨境支付结算服务,助力稳就业稳经济。5月末绿色、科技、普惠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7.4%、12%、11.2%,保持了较快增速。 请问今年上半年信贷总量和结构情况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效果上看,上半年信贷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 信贷总量保持平稳增长。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 分借款主体看,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表明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体现了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 我们看到今年有不少中小银行仍然采取比较激进的债券市场投资政策,请问央行如何看待他们的投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曹媛媛表示,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债券市场运行较为平稳,预期总体稳定,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对实体经济融资的支持作用。202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债券净融资8.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38.6%,有力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实体企业的融资。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13.3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7.3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6万亿元。债券融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倾斜,我们的民营企业债券上半年发行3500多亿元,绿色、科技等相关债券发行超过1万亿元。2025年6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平均发行利率2.08%,较去年同期下降32个基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我们认为,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也需要保持合理的“度”。要把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平衡。对于个别债券投资较为激进的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债券面临的利率和信用风险。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监测,及时将监测到的高风险机构的信息共享给机构监管部门,关注资本充足率以及市场风险,同时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建设,不断丰富利率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请问具体有哪些重点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提振消费是2025年经济工作首要的重点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前期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强化金融服务,满足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多样化融资需求。推动扩大高质量消费供给,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力。 一是支持增强消费能力,培育消费需求。居民消费就要有收入,有收入就要有工作,所以就业稳定、收入增长是居民扩大消费的基础。《意见》围绕支持就业、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强保险保障等明确金融支持发力点,提出要深入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家庭财富管理金融产品,优化养老、健康等保险保障体系等举措。 二是构建支持消费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消费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意见》要求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运用好再贷款政策工具,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的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大债券、股权支持力度,并拓展多元化消费融资渠道。 三是聚焦消费重点领域提供精准金融支持,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意见》围绕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行业部门确定的重点领域,以及流通等消费关键环节,要求金融机构结合消费场景和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推动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四是加强基础金融服务,助力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热情。《意见》提出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重点消费场景持续优化消费支付服务,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需要强调的是,服务消费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在创造和吸纳就业方面也具有优势。我国商品消费发展比较充分,占GDP比重与国际水平基本是相当的,而服务消费相对不足,发展空间比较大。当前,服务消费市场需求比较旺盛,满足需求的金融支持较为充分,影响扩大服务消费的短板主要是供给。所以人民银行专门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住宿餐饮、文旅体娱、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加大高质量供给,补齐短板,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金融、财政、产业政策协同,指导各地、各金融机构加快推动《意见》落地见效,全力做好金融服务消费工作,为提振和扩大消费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今年人民银行出台了支持科技金融的一系列增量政策,创新推出了债券市场“科技板”,请问目前进展和成效如何?下一步有何考虑?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曹媛媛表示,做好科技金融工作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今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两项增量措施,一是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二是建立债券市场的“科技板”,从信贷、债券、股权等多方面,推动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目前政策实施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在科技创新债券的三类发行主体中,我今天想着重介绍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大家知道,股权投资机构是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但是这些机构往往是轻资产的机构,同时投资周期比较长,以前这类机构较少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投资人对于这些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的债券也比较审慎,他们的融资成本实际上也相对比较高。这次为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我们专门创设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政府、市场化信用增进机构一道,为股权投资机构发债提供担保、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一系列增量的支持。此外,风险分担工具也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 截至6月30日,银行间市场共有27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53.5亿元,其中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5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获得了风险分担工具的增信,实现了三方面政策效果:一是债券期限更长。通过一些含权的多样化的期限设置,这些股权投资机构得以发行5年期、最长10年期的债券,能够更好地匹配股权投资资金使用的特点和融资需求。二是发行成本更低。这几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债券发行利率处于1.85%—2.69%的较低水平,市场认购非常踊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的债券是由风险分担工具提供的担保,所以发行利率反映的是风险分担工具的信用,这样大大降低了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的债券融资成本。三是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成功发行债券的股权投资机构普遍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管理业绩比较出色、管理团队也比较优秀,是投早、投小、投长科技、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股权投资机构将发债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有效发挥了基金管理人的引领作用,也更好地带动了社会资本投资科创领域。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用好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发挥中央和地方合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培育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请问今年上半年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如何?下一步,人民银行在做好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有何安排?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是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民营和中小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持续健全金融支持体制机制,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普惠性和便利度。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做好民营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一是进一步健全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政策体系。开展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普惠小微贷款、民营经济贷款合理增长。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信息共享、金融衍生品等的积极作用,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 二是持续加大金融资源要素投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促进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助力企业高效融资对接。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合作,帮助金融机构提升融资对接效率。全面推广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支持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信用白户、支早支小等普惠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