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宏观经济形势继续向好的大环境下,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383.91亿元,增长12.7%;财政总收入697亿元,增长3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8元,增长12%,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工业经济继续较快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主导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
一、工业经济发展态势 1.工业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2006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093.7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7%,占GDP的47.76%,比上年上升5.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比GDP增幅高出5.7个百分点。近几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快速增长,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已上升到87.44%,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主导地位显著增强。(见图1-1)  2.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63.45亿元,增长27.65%,创历史新高,其中利润523.95亿元,增长30.77%。主营业务收入4380.18亿元,增长32.6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9.29,比上年提高24.5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58.99亿元,下降了6.38%;亏损面31.67%,下降了5.23个百分点。(见图1-2)  3.多数行业利润较快增长。 全省38个工业行业盈利的有36个,占94.73%,其中利润增长10%以上的有20个,占52.63%。利润较高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06.81亿元,增长13.5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3.74亿元,增长5.1倍;煤炭开采业37.09亿元,增长46.0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8.83亿元,增长93.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虽然下降,但仍达到44.14亿元。5个行业共实现利润440.61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的84.09%。(见图1-3)  4.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良好。 全省11个市区工业经济均取得10%以上较快增长,除咸阳外,其他市区均实现盈利。增加值增幅前5位是:榆林、铜川、咸阳、宝鸡和延安,分别增长22.40%、22.10%、21.60%、20.10%和18.50%;利润增幅前5位是:铜川、西安、杨凌、宝鸡和榆林,分别增长177.82%、77.8%、69.63%、65.91%和18.87%。咸阳虽然亏损,但亏损额大幅减少。(见图1-4,表1-1) 5.工业投资比重进一步上升。 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5.21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工业投资887.44亿元,增长38.7%,加快2.7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的36.74%,上升了1.9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制造业完成投资410亿元,增长48.3%;采掘业投资289.7亿元,增长35.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87.6亿元,增长26%。从八大产业看,能源化工投资539.6亿元,增长33.20%,增速下降12.3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3.3%下降到60.8%;装备制造业投资148.16亿元,增长了58.9%,高出工业投资增速20.2个百分点。(见图1-5) 6.新产品开发加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实现产值390.7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0%。新产品开发立项419项,比上年增长23.60%,可实现销售收入274.25亿元,增长134%。全省64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51种保持增长,占79.69%。主要能源产品增长较快,原油产量1713万吨,居全国第4位,比上年增长11.62%;煤炭产量1.63亿吨,居全国第3位,增长6.57%;天然气产量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增长6.6%;发电量580.05亿千瓦时,增长12.33%。产品产量增长较大的有:家用电冰箱157.20%;汽车153.70%;烧碱106.20%;电解铝57.60%;十种有色金属52.50%。产量下降较多的有:程控交换机-62.80%,空调器用压缩机-53.80%等。(见图1-6) 7.工业从业人员总体增长。 2006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22.53万人,比上年增长3%,38个工业行业中,保持增长的有21个,占55.3%。增长较多的是:煤炭开采业增加13800人,增长12.2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近11000人,增长48.2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6200人,增长8.18%;纺织鞋帽制品业增加5100人,增长19.5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4900人,增长3.53%;化学原料制造业增加3600人,增长5.8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3600人,增长14.94%。下降的主要是电子设备制造业,减少3000人。(见图1-7) |